扬缨 - 等、等、等……
正如鲍威尔说的那样,美国经济(甚至全球经济)前面的路径可见度非常低,是不是正走向危险区域?不得而知。
自经济周期拐点附近,数据趋势通常不稳定,软数据的早期预警信号已经橙色(消费者和企业情绪,以及采购经理的情绪调查等等)。尽管软数据通常是领先指标,但最终被纳入国家经济数据统计,确认衰退的,仍然是滞后的硬数据。
对于像美国或中国这样体量的经济,很少会出现迅速的掉头,经济活动戛然而止,或者经济危机突然停止。硬数据的滞后通常至少以月为单位,而不是以星期为单位。 当然,疫情期间是个例外。2025年的这个关税战,从表象上看,虽然有点类似疫情的冲击;但又有极大的不同:疫情实施经济封锁,然后重新开放,经济反弹的速度是立刻的,而关税战则不同,除非迅速撤销关税,对经济的结构性影响将会是长久的,并且没有自我纠错能力。4月2日的“解放日”,以及4月9日的“眨眼”,其实都还没有反映在任何硬数据中,这些影响最早在硬数据中显现也要等六月中。
自“眨眼”日,已经一个月过去了,在特朗普无数次“很快就谈成协议”的发推后,市场也只是等来了美英协议……按照这个速度,物价最可能受影响的是8月中下旬开始的返校购物,然后就是第四季度节日购物。最重要的是,滞后的时间越长,对经济的影响就越大,不确定性就越大。
上面算是前言,而硬数据的严重滞后,政策的反复以及贸易伙伴的博弈,使得美联储面对着极大的不确定性,完美地体现在了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公告中:“等待”二字出现了二十几次!
美联储的按兵不动,符合普遍预期;更重要的是,鲍威尔在会后的记者问答中,突出了一个字:“等”。以往每次会议,笔者还有不少要点可以记在小本本上,而这次,除“等”以外,乏善可陈。笔者甚至怀疑,鲍威尔如此的滴水不漏,就是为了避免任何媒体制造新闻。
当然,笔者虽然听鲍威尔讲话打了瞌睡,但是还是有些思考点:
他将刚刚公布的第一季度 GDP -0.3% 视为孤立事件,而不是经济衰退迫在眉睫的迹象,说明从数据层面来看,降息的门槛确实升高了。(这是不是也在有意显出美联储的独立性?)
关税造成的风险目前是美联储政策的焦点。 鲍威尔反复强调,目前的就业和通胀分不出孰重孰轻。单单看硬数据,貌似“岁月静好”,不过,看软数据,则是非常“暗淡无光”,鲍威尔暗示了“滞胀”,但是这两个字,他忌讳,愣是没有说出口。
另外一个有点意思的点,鲍威尔提到关于美联储去年9月降息的时间点时,他表示其实回头看就业数据,当时降息已经有点晚了。如果读者还记得的话,去年从4月开始有一段时间失业率上升很快,笔者当时一直认为美联储应该7月就降息,结果他们一直等到9月。这说明尽管今年美联储刻意降息迟到,不过内心仍然鸽派倾向,一旦启动,幅度可能会不小(一次50个基点)。
本周,美国和英国宣布了一项所谓的“历史性”贸易协议,该协议将降低两国的关税,同时放宽英国汽车出口和两国农产品市场的条件。这个协议到底有多重要?英国是美国第19位贸易伙伴(见下图),截至3月,英美贸易占美国贸易总额的不到3%。这笔交易的经济影响可能微乎其微。而市场的反应,就是“谢天谢地,总算有一个协议了”。
这个协议从整体关税战来看,也就是个噪音。不过,让市场看到了:对于对等关税,特朗普的底线应该就是10%,连英国这样的好哥们儿都逃不掉,那其他国家势必就更高,且会有更多的附加条件,快速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更小;其他国家的协议多半以英国的协议为框架。
特朗普的“交易的艺术”,基本上就是“吹牛的艺术”,以虚张声势和威胁震慑给对手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,当然也同时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, 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”也没谁了。
这周末,大家都在关注中美瑞士谈判一举一动,连人家吃过中午饭也得发个推,可见大家有多神经过敏。在博弈论中,凡是拖延造成的成本伤害最大的那个,一定先眨眼。不过,笔者观察似乎双方都很乐观地认为,一定是对方承受更大伤害,这种心态很容易就导致“持久战”(中国央行最近宣布降准降息,显然在为“持久战”做准备)。当然,特朗普经过这几周的瞎折腾,他的底牌已经被对手看得一清二楚,聪明的他应该赶紧找台阶下,然后直接单方面官宣“胜利”,放下武器……
过去一周牛熊厮杀激烈,不分上下,和美联储一样,也在等待。
标普回到了三月下旬位置,说明市场乐观地认为:关税最终都不是事儿,除了中国以外,每个国家各打五十大板,10%关税对经济影响可控。而实际上,今年至今,关税对经济的影响不是负面的,反而有点虚假小繁荣。这个小繁荣过后的样子,不知市场准备好了没有?近期坚挺的美国经济数据,也使得市场情绪从恐惧进入了贪婪(见下图)。如果硬数据要等到一个多月以后才能见分晓,那么一向有焦虑症的市场,又如何度过这段等待期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