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(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)一向抢跑,而这次对9月18日美联储的“再校准”的反应也不例外。而这次的情况是,美国债市场和美联储都将经济衰退的概率放得过大,尤其是长端利率的位置,意味着没有给自己任何容错空间。正是因为上述原因,笔者在9月24日的“挥之不去的问题”一文结尾建议: “如果把做多长债用来对冲经济衰退的话,目前这个对冲有点贵,可以适当降低配置……标普直奔新高,同时小盘股趋势逐渐走好。笔者认为,可以适当增加股票配置。” 。
而果不出所料,自从美联储9月降息50 基点,经济数据向反方向震荡,令国债市场经受三次重创。第一次是GDI年度基准修正( “井喷的好消息和积极做多的季节”一文中提到)降低了经济下行的风险,第二次是9月非农就业超预期强劲,第三次则是本周公布的9月核心CPI增长超预期。
这次核心CPI增长0.3%,虽然不能就说通胀卷土重来,但是核心CPI实际上已连续第二个月上升,在过去两年通胀走低的趋势下,还是值得注意。
这次的上涨主要归因于非住房服务增长 0.51%(鲍威尔的通胀框架中对工资增长最敏感的部分)。5月至7月非住房服务CPI 三个月的下降(就像2023年一样)是暂时的,财政政策继续刺激经济,服务通胀首当其冲。从非住房服务通胀的胶着和上涨可以大胆猜测,逆通胀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,进入2025年通胀及通胀的波动率将会上升。
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通胀问题根本不会消失。不过,对于美联储来说,目前只关注就业。下一次美联储会议会在10月CPI发布之前,目前美联储锚定了他们的“通胀正朝着目标方向”的叙事,比如,几天前纽约联储的威廉姆斯说到, “每个月,数据都有波动和颠簸,但我们已经看到通胀下降的相当稳定的过程......我预计这种情况会继续下去”,再次确认美联储将政策重点从通胀转移到就业。美联储不关注通胀,风险市场也就对通胀反应冷淡,而更加关注每周的初请就业人数(258k)。
笔者认为,美联储这艘大船,一旦方向决定,是不太会马上改变的。即使目前的经济数据回暖,在年底之前继续重新调整至4%的政策利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。这个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10月(接下来)的就业数据决定。
目前的重点是利率市场情绪的转变,情绪在前几周因为非理智地恐惧经济衰退,将自己推进了墙角,现在正在恢复理智。不过,恢复理智回到什么程度,会不会进入另一个极端?笔者认为,对于长端利率来说,还远远没有。
美国的经济数据这两三年真的是“剪不断理还乱”,而最近两周其混乱的维度又增加了。飓风海伦和密尔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尤其是海伦。风暴后,经济数据又会变得让人觉得是一盆泥浆水,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都很难有清楚的解读。相反,经济数据将变成“罗夏人格测试”:政策制定者可以从数据中读取符合他们视角的任何内容,当然市场也可以。通胀是否在上升?保险索赔增加?很可能都存在完全合理的论点,不过估计市场会选择关注美联储官员希望优先考虑的风险。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觉得美联储在年底前还是有可能按照9月的预测完成计划。
自然灾害的灾后影响通常的顺序是对经济产出的短期打击,然后随着重建的开始,会带来对经济增长长期的提升。后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CPI,背靠背的两场风暴必然会对物流造成巨大破坏,但也因为破坏创造了对建筑材料和相关就业的持续需求。对房主来说是一场灾难,但对整个地区的建筑承包商及相关行业来说却是持续的意外之财。
最后,笔者还想聊一下近期中国市场的抢跑和政策面情况。
自9月24日以来,中国(包括香港)股市,从市场情绪来看已经走了一个波峰波谷了。从开始的狂热到失望,直到最后恢复理智,这个过程跟美国长债最近经历的是一样的,不奇怪,都是人性使然。
市场仍然会继续探究中国刺激措施的细节构成和深广度。在最初的公告中,央行讨论了降息、降低抵押贷款利率以及支持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各种措施。目前为止,细节还在慢慢出台。
12日的发布会,没有给出具体数据,不过,明确告知了会大幅举债,并且提升财政赤字,就是财政刺激的力度应该是不小的。另外,明确提出解决地方债问题,而且还提出隐性债显性化处理。笔者认为,首先正视是正确的第一步,因为只有开始解决地方债,对于“以罚创收”才可能减少,民营企业难处以及民生问题才可能有解。第三,提出了用专项债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做保障房,帮助房企走出困境。
不错,政策实施仍然缺乏细节,但是如果想要让中国股市回到正常的市场情绪并保持,各位青天首先要学习理解市场(人性),并学习如何管理市场预期,这个技巧就连马斯克也不见得掌握得驾轻就熟,对于中国官员就更陌生了。因此,没必要对刚启动的大动作就表示悲观,全球资产聚光灯,以及中国股民将是他们最好的老师。
这次才是摸着石头过河,前面是什么谁也不知道
谢谢老板